“2006年有兩個主題在我國經濟建設中體現的很明顯:科學發展觀和自主創新,”李冶說,“今年兩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與以往規劃最大的不同,是關于發展的指導思想上。本次規劃第一次提出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們的發展,并作為長期的指導思想,這將對我國今后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另外,今年黨和政府特別強調自主創新,把自主創新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意義重大。現在各行各業都在研究如何貫徹科學發展觀,如何實現自主創新。”
裝備制造業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振興裝備制造業,是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都需要裝備制造業提供基礎支撐。經過50多年的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裝備制造業體系,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制造業規模目前已躍居世界第5位。但是我國裝備制造業整體上大而不強,素質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國際競爭力不強,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進入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新階段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戰略任務,中央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對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2006年以來,國務院相繼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6號文件)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務院8號文件),從國家層面提出鼓勵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舉措。《關于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目標、原則、任務和政策,是指導我國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文件。標志著具有宏觀政策背景、代表國家意志的振興裝備制造業工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李冶:在“十一五”規劃里,針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專門有一章規定的非常清楚。在中長期科技規劃中,裝備制造業的地位也很突出,把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作為整個產業技術創新的基礎。黨中央和國務院為加強這方面的工作連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先是聯合發了關于加快自主創新的意見,然后國務院又發了6號文件。緊接著,國務院又發了8號文。這兩個文件的發出,體現了政府的意志。
2006年6月19日,國務院在西安召開了振興裝備制造業工作會議,對上階段特別是十五期間,重大技術裝備方面所做出的工作經驗和成績,進行了總結和表彰,同時對下一步的工作進行了部署。在會上,曾培炎副總理幾次強調,振興裝備制造業,是發展國民經濟的一個重大戰略舉措。國家對裝備制造業的重視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現在裝備工業發展比較快,但是離國民經濟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現在國產裝備的市場滿足度不到70%,中國經濟建設所用的各種設備,30%以上都是從國外進口。其中重大技術裝備的國產設備國內市場滿足度不足50%,大量依靠進口。盡管我們是工業大國,但是基礎還比較薄弱。雖然我們整個裝備制造業的經濟總量在世界上排第五位,但是關鍵的、核心的技術還受制于人,還得大量長期地依靠進口。而且事實證明,關鍵的設備買不來,也買不起。在振興裝備制造業工作會議上,有的領導同志就講了,如果沒有我們電力裝備的自主創新,就沒有中國電力工業的今天。2005年,中國的年裝機容量突破了7000萬kW,靠的就是國內設備。如果沒有國內自主創新的裝備體系來支撐,我們買不起也買不來一年7000萬kW的發電設備。
政策要全方位地推進
國家發改委為推進裝備工業發展,圍繞著國家“十一五”規劃以及國務院6號文件和國務院8號文件,確定了16個重大領域,并積極開展工作。“每一個領域都要制訂支持國產化的實施細則和規劃,都要有一批自主創新的企業,對每一項政策都要細化推進,”李冶講,“在這一系列政策中,有幾條比較突出。”
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
國務院6號文件明確規定“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實施細則,鼓勵和保護自主創新。建立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協調機制。對企業采購國產高新技術設備提供政策支持。通過政府采購,支持形成技術標準。
李冶:為什么我們重大技術裝備的進口量這么大,一方面有我們的制造企業在技術、質量、服務等方面滿足不了用戶要求的原因,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因為政府的投資行為,所以大家都不是很珍惜。我們連續統計,現在每年我們的機械裝備進口表現是:越是國家投資的、越是壟斷行業,進口量就越大,進口比例就越高。比如說軍工行業,這幾年我們軍工行業改造比例比較大,80%以上完全是國家投資。我們就發現,軍工行業大量進口高檔機床、數控機床,甚至是剛在今年漢諾威博覽會上出樣本,我們企業在技術改造中就拿著這樣本做設計,因國內沒有這產品,所以只能進口。一方面我們花了大量的外匯,另一方面也不安全,特別是專用設備,買了這些設備,國外就知道中國干什么了。購買核心設備危及到國防和產業安全,必須由我們自己提供裝備,靠自主創新擁有核心技術。
象美國這樣一個完全市場經濟的國家,也是規定一個工程有多少比例必須買美國貨,而且對美國貨,是有嚴格定義的,不是說在美國生產的就是美國貨。我們從事裝備制造業的領導和專家多次呼吁,能不能把國家投資工程的采購行為納入政府采購范圍,也應該鼓勵買中國貨。現在,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重大技術裝備采購納入了政府采購,這是國家明確的要求,這個很重要。
國產設備采購首臺(套)制度
作為強化政策支持中的重要一項,國務院8號文件提出“鼓勵訂購和使用國產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國務院6號文件也規定“對國內企業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高新技術裝備和產品,政府實施首購政策。”
李冶:國家特別強調國產設備采購首臺(套)制度,其地位非常突出。目前發改委正在研究制訂一個支持設備國產化的規定,這一規定主要將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國產設備,支持采購首臺(套)國產設備和自主創新產品,二是嚴格控制設備進口,確系需要進口的,要有利于國內相關制造企業自主創新或者消化吸收再創新。國家將出臺具體措施解決裝備國產化的關鍵——國產設備的首臺(套)問題。在規定中,我們還將建立供需雙方信息溝通的渠道。比如我們將公開國家需要設備的消息,定期或不定期發布國產設備需求指南,以及國產設備供應指南。
曾培炎副總理在西安會議上也指出,裝備產品用戶應當以振興裝備制造業為己任,支持制造企業組織生產和自主創新,為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機會。要加強宣傳推介,讓使用者更好的了解國產裝備、更多地使用國產裝備。
禁止重復引進的技術裝備目錄
國務院6號文件明確要“制定鼓勵自主創新、限制盲目重復引進的政策”。同時,國務院8號文件規定要“加強設備進口管理”。為此,國家發改委正在研究制訂限制和禁止引進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產品的技術目錄問題。
李冶:現在有的設備我們不能做,適當進口一些也是有必要的,對國內技術也是一種促進。但確實有一些設備國內能夠生產,有的用戶單位還要進口,且進口量還比較大,那么這就面臨重復進口的局面。國家明確要定期發布禁止重復引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目錄,要作為一種行政法規、作為一個產業政策來實行。這方面我們不是始作俑者,比如韓國就有一個首套截止法,就買一套進口設備,下一套就自己消化吸收開發。而我們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引進,所以這項政策對解決重復進口問題將起很大的作用。
穩定的裝備技術政策
國務院8號文件明確強調要“制定重點領域裝備技術政策”。根據國民經濟重點領域中長期發展的需要,制定科學合理、先進適用和相對穩定的裝備技術政策,為裝備制造業制定中長期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發展規劃奠定基礎。裝備技術政策由發改委組織使用和制造部門及研究設計專家編制,經咨詢論證并按程序審定后,作為國家審批和核準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的依據。
李冶:在國務院的8號文件中,明確了對國家重點建設的領域,要制定一個長期穩定、先進,同時又適合國情的技術裝備政策,這個很重要。這個技術裝備政策是國家層面的,由國家來審批,是國家級的技術裝備政策,否則就是各自為政。我們現在就很擔心,隨著過去我們認為是壟斷性行業的體制改革,大家開始分開,比如說電力行業,那么這些技術標準、技術政策都無法統一,現在都市場化了,用戶要什么,就得做什么,前幾年就出現了這種狀況,比如發電設備領域。
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
國務院6號文件規定要“實施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國務院8號文件明確要“調整進口稅收優惠政策”。
李冶:過去在稅收政策方面,對國內企業也不是很公平,內資和外資企業稅負不一,外資企業可以免稅,內資企業就不行。WTO有一個很重要的規則就是國民待遇,外國公司到中國都強調國民待遇,實際上外資在中國享受的是超國民待遇,而中資企業享受的是負國民待遇,這些問題將來都要解決。
還有整套設備進口不交稅,而關鍵部件和關鍵材料進口需交納兩稅的問題。今年的國務院8號文件明確規定:對列入國家發展重點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條件成熟時,由財政部會同發改委等部門制定專項進口稅收政策,對國內生產企業為開發、制造這些裝備而進口的部分關鍵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免征進口關稅或實行先征后返,進口環節增值稅實行先征后返。同時,取消相應整機和成套設備的進口免稅政策。對國產裝備不能完全滿足需求,仍需進口的,作為過渡措施,經財政部會同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嚴格審核,以逐步降低優惠幅度、縮小免稅范圍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內繼續給予進口優惠政策。
過去這個問題也處理過,但是屬于一事一辦,很麻煩,沒有形成制度。現在起碼從國家層面要解決這個問題。不但對為實現國產化而進口的材料和零部件要免稅,而且對國內已經實現國產化的整機進口要征稅。
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資金支持
國務院6號文件提出“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國務院8號文件明確“加大對重大技術裝備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
李冶:在鼓勵消化吸收這方面,國家也給予了許多支持。通過調整政府投資結構和重點,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和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采取積極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開展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另外,對一些重點裝備制造企業給予貼息,對一些中央企業給予資本金的注入,特別是國家政策性銀行和開發銀行要加大對重點裝備制造企業的支持力度,為企業的改革、改制、改造等提供了資金上的支持。同時,為配套8號文件和加強領導,國家批準成立了重大裝備辦公室并與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合署辦公,這表明政府力圖為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規范裝備制造業排頭兵企業的外資并購行為
國務院8號文件規定“對在重大技術裝備制造領域具有關鍵作用的裝備制造骨干企業,要在保證國家控制能力和主導權的基礎上,支持其進行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的重組。大型重點骨干裝備制造企業控股權向外資轉讓時應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意見。”
李冶:我們采取的是對外開放的政策,那么外國公司自然就要進入中國市場,跨國公司過去在中國是銷售設備,后來開始采取技術轉讓、合作制造等形式,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規模的合資經營。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尤其是這幾年,跨國公司的戰略發生了很重大的變化,開始轉向到企業并購。從投資的角度講,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這里確實帶來比較嚴重的問題:這外資并購是專門撿好的吃,并購的是我國行業排頭兵企業,就是中國最好的、最有競爭力的、最能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其他企業不要。而我們行業排頭兵企業大都是國有老企業,這幾年外資在中國買了很多好企業。
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重視,也引起了高層領導的重視。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的一些核心企業被并購,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經濟安全,形成了一種壟斷,最大的問題是抑制了我們自主創新的能力,企業都沒有了,創新的載體都沒有了,何談創新!從利益出發,外國公司是不可能希望我們搞自主創新的。現在國家發改委正在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在制訂一個關于外資并購裝備制造業排頭兵企業的管理辦法。對外合資合作是肯定的,但是不能簡單地一買了之。我們特別提出來,在重要領域,國有經濟要占有一定比例,起碼這一點是很清楚的。
自主是核心
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明確了自主創新的方式:集成創新、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再創新。總的指導思想是要在改革開放中的自主創新。李冶認為自主是關鍵,是核心。三種創新方式也是因果關系,原始創新是基礎,沒有原始創新能力,其它創新就談不上。集成創新是目的,所謂集成創新就是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引進消化再創新是手段、渠道之一,不是所有的技術都要引進,比如航天技術是引進不來的。李冶講,“大量的實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現代化是買不來的,核心技術也是買不來的。”
李冶:對一些重大裝備領域,國家正在積極地抓,行業也在積極開展工作。我們在配合政府有關部門通過認證、標準等工作來規范市場,現在幾個自主創新的成功案例,每一個都是市場在起作用,否則的話,也實現不了自主創新。現在我們也在積極地呼吁金融部門給予我們大企業以支持。另外,我們也通過行業積極扶持、培育一大批民營企業加快發展,從體制機制上,民營企業有發展的動力,我們還鼓勵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結合。現在大量的民營企業成長起來,也面臨著下一步的發展問題,怎么發展?這方面行業上要給予一定的指導。
過去,我們有很龐大的研發機構,機械部有很多研究所,現在都下放了,但是行業發展確實需要這些技術平臺,所以我們積極鼓勵這些研究院所投入到自主創新的主戰場上去,來承擔大量國家級的重大課題和重大產業化的項目,我們也鼓勵高校積極投入到自主創新中來。我相信,只要政府的政策、導向都能到位,憑著現在我們以內需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一定的時間內,我們的市場還是能夠保障的。在這種環境下,我們一定能夠建立起自主創新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