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7-08-28 11:13 來源:Monica
從全球500強到全球制造500強,中國企業的差距是明顯的,如何縮小差距,在于對實體經濟的重視。
由全球制造商集團編制的2017年度(首屆)《全球制造500強》排行榜,22日在北京舉行的全球制造商峰會上揭曉。中國大陸入選的企業共有57家,其中入圍榜單前十強的企業有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以及上汽集團。中國石化以19309億元人民幣排名營收第一,蘋果公司則以3147億元排名凈利潤的第一。
相較于不久前《財富》雜志剛剛發布的《世界500強》榜單,中國大陸有109家企業入圍,入選《全球制造500強》的中國企業,數量減少了近一半,不僅遠低于美國的入選企業數,也比《世界500強》排行榜中被中國拉得很遠的日本少了近30家。可見,在制造業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我們并不否認,經過過去四十年的大力培育和努力探索,特別是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工藝,主動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中國的制造業發展已經邁上了新的臺階,取得了很大突破。很多領域已經步入世界先進行列,有的還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如高鐵、核電、特高壓等。但是,由于在發展過程中,過度注重量的擴張,忽視質的提升,繼而導致企業在技術創新、品牌培育、核心競爭力提升等方面還有比較大的差距,規模擴張沒有能夠與質量提升同步推進,“中國規模”也沒有有效體現在“中國制造”上,更沒有上升到“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自然,在制造業的排行榜上,就很難與發達國家相比了。這也意味著,在經歷了近四十年的快速發展以后,中國經濟、特別是中國企業,必須進入到戰略調整與轉型的軌道上來,進入到從速度向效益、從數量向質量、從產品向品牌、從滿足市場需求向引導市場需求、從適應世界經濟發展到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軌道上來,真正讓“中國制造”能夠走到世界的前列,成為世界先進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也是如此,過去的近四十年,雖然中國的制造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鋼鐵等行業早就超過了“美英法”等發達國家,成為世界產能最大的國家,電視機等行業,也遙遙領先。但是,真正能夠拿到國際市場去“一展歌喉”的企業與產品,尤其是品牌,卻寥寥無幾。更多情況下,打的還是價格戰,而不是核心技術戰。為什么蘋果公司能夠在營業收入排名全球第八的情況下,凈利潤卻遠遠超過其他企業排名全球第一,玩的就是核心技術和品牌,是核心技術和品牌帶來的核心效益和品牌效應,也是核心技術和品牌將其他企業擠到了一邊。
這就進一步告訴我們,要想成為真正的制造業強國,沒有核心技術和品牌是玩不動的,也是不可能實現這一目標的。中國企業大而不強、強而不優、優而不名,不僅在《世界500強》榜單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在《全球制造500強》中表現得更為突出。
眼下,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如何運用大數據更好地觀察世界制造業的發展方向、發展重點、發展規律,從而制定切實有效的制造業發展目標,對中國來說,十分重要。令人欣慰的是,在這方面,中國還是有條件、有優勢的。一方面,中國的互聯網技術和運用在全球是處于較高水平的,特別是大數據,已經達到較高水準,具有運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的條件。關鍵就看地方政府和企業有沒有這個意識,是否認識到大數據對經濟發展、尤其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另一方面,中國發展制造業的生態環境正在不斷改善,條件不斷優化,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更是為中國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提升國際競爭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很多國際組織和專家都表示,中國制造2025將助推中國制造業盡快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條件已經成熟,如何有效調動社會資源,捕捉市場信息,強化技術創新,則是政府和企業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對政府來說,重點是創造環境、提供服務,讓企業有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對企業來說,就是適應市場變化,適應競爭需要,增強危機感,從而把注意力放到技術創新和核心競爭力增強、品牌培育等方面,而不是再滿足于眼前的微小利益。
我們必須從《全球制造500強》與《世界500強》之間的落差,看到中國在制造業方面的差距,看到《中國制造》與《中國規模》之間的差距,從而正視問題的存在,正視差距的存在,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縮小中國與發達國家在制造業方面的差距,強化技術創新和品牌培育,真正把中國制造業推向新的發展平臺、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