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使制造業景氣周期現多個主導行業
http://www.gjzbw99.com 2006-08-03 12:01 《中華工控網》原創
中國是世界第四大制造國,但遠非制造強國。在我國經濟由重工業化初期向中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急需改變以增強發展后勁的關鍵時期,振興裝備制造業顯得尤為重要。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全球制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及大量高技術高性能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廣闊的替代進口空間。隨著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及國家對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高度重視,預計未來5~10年裝備制造業將是制造業中增長最快的子行業。
專家指出,裝備制造業景氣的驅動力主要來自于需求拉動、產業轉移、國際比較優勢、產業政策扶持、重點項目驅動和行業周期復蘇等因素。業內人士普遍看好的、具有多重驅動力的子行業具體包括:航空航天、電工電器、船舶、鐵路運輸設備、工程機械、農業機械、醫療器械、冶金礦山設備、數控機床和環保裝備等。
各行業發展周期特征明顯
從行業發展歷程來看,裝備制造業各子行業均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從全球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歷程來看,美國裝備制造業高成長期是20世紀40年代后,其增長幅度是其他行業的三倍,主導產業是飛機、集成電路等;日本裝備制造業是20世紀50年代起步,60~70年代騰飛,電氣機械是其主導產業;韓國裝備制造業是20世紀60年代起步,70~80年代騰飛,90年代進入繁榮期,造船、汽車、電子工業是其主導產業。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國裝備制造業正處于高增長初期,其成長性明顯高于國外同類公司當前成長水平。
對世界制造業發展歷程進行分析,人均GDP在1120~2100美元的發展階段,即重工業從初期向中期發展的關鍵時期,相比農業、采礦業、基礎設施和服務業等產業,制造業產出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增長率最快。
根據2003~2005年我國各行業銷售收入平均增長速度比較,裝備制造業(主要是機械電子工業)的增速位列絕大部分工業之前,僅落后于煤炭、鋼鐵和有色金屬行業。這三個行業均屬于制造業初級階段應該重點發展的原材料開采和資源加工型產業。根據對整個制造業發展階段的判斷,未來制造業將由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轉化,裝備制造業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其增長速度將明顯加快。未來幾年,我國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平均增速仍有可能達到20%~30%。
裝備制造業包含了很多子行業和產品,由于上下游產業的不同及政策或行業競爭環境的差異,裝備制造業各子行業景氣度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其周期波動紛繁復雜。從2004年、2005年各子行業的運行情況分析,表現較為突出的子行業主要有:集裝箱制造業、金屬加工機械、通用設備制造業、軸承閥門制造業、冶金礦山設備、鐵路運輸設備、船舶制造業、電機制造業、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業、電工器材制造業和通用儀器儀表制造業等。
不同因素驅動主導行業顯現
根據對景氣度較高的子行業驅動因素分析,其驅動力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
一是行業內部的驅動力。主要包括:旺盛的下游需求,如鐵路運輸設備、冶金礦山設備、工程機械等;行業自身周期性回升或復蘇,如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摩托車等;擁有國際比較優勢而帶來的出口拉動,如船舶制造業、工程機械、軸承閥門、集裝箱、港口起重設備等。
二是行業外部的驅動力。主要包括:國家經濟政策導向及國家重點投資項目的拉動,如新農村投入、節能環保投入、鐵路投資等;國家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國際產業轉移提供的驅動外因,如船舶制造業、工程機械向我國轉移帶來的發展機遇等。
從驅動力分析可以看出,有部分子行業的景氣高漲來自于內因和外因的多重驅動力量(詳見表3),主要有:船舶制造業、鐵路運輸設備制造業、工程機械行業、冶金礦山設備制造業、農業機械、醫療器械、港口起重設備等。因此,相比裝備制造業其他子行業,上述子行業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仍將保持較高的景氣度,其行業增長潛力或成長性可能更高。
另外,根據中國工程院早期所做的《我國制造業發展目標和預測》數據,在未來5~10年,年均增長率較快的子行業主要為:文化與辦公用品機械制造、電子計算機、電工電器、航空航天、船舶、鐵路運輸設備、農業機械、日用電器等子行業。
綜合上述兩方面的分析,業內人士看好的子行業有:航空航天、船舶、鐵路運輸設備、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日用電器、醫療器械和冶金礦山設備等。另外,作為整個裝備制造業的基礎裝備---數控機床和因能源緊張、環保問題而帶來較大需求的環保裝備,雖然不作為一個單獨的子行業,但前景依然看好。
相關報道:
中集模式面臨挑戰
專家指出,通過引進、消化和吸收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技術上的跨越。在消化技術并進行創新的基礎上,企業如能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市場容量和低成本優勢,則比較容易培養出像中集集團、振華港機這樣的細分工程機械產品的世界知名企業。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集集團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集裝箱制造商,其占全球市場份額達60%左右。回顧中集集團的發展歷程,其成為全球第一大集裝箱制造商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有快速增長的國內外需求拉動(全球集裝箱貿易量穩定增長和運輸集裝箱化);一直占據行業領先地位且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利用低成本(包括人力、土地等)的競爭優勢,實行規模不斷擴張戰略(從國內到全球);較高的企業管理水平和行業整合能力。
在我國過去十幾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從制造打火機、紐扣等小產品到電風扇、微波爐、冰箱、空調、電視機等產品,國內許多細分產品世界龍頭都是依賴同樣的贏利模式發展壯大的。
從中集集團等企業贏利模式(詳見下圖)可以看出,這些產品基本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非常低,即使是技術含量較高的電視機、空調、冰箱等產品,其關鍵部件都依賴于進口,國內企業從事的依然只是加工、裝配等附加值比較低的工種。由于附加值比較低,在生產要素價格(包括人力、土地、運輸、水、電等)不斷上升的背景下,低成本競爭優勢正逐步喪失,導致這種贏利模式正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相對于勞動密集型產品,裝備制造業產品基本都屬于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詳見下圖)。沒有高品質的產品,沒有強有力的自主創新能力或研發能力,僅依賴低成本競爭優勢,發展成為國際知名企業或者說成為某一細分產品的世界龍頭企業是不可能的,而且企業也難以長久生存和發展。因此,我國裝備制造企業要發展壯大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快速增長的國內外需求,保證企業有持續發展空間;處于行業領先地位且有較高的市場份額,企業有議價權且能避免過度競爭來保證獲取持續發展;有自主創新能力且能持續投入研發,不斷提高公司產品的品質,保持技術領先優勢;利用低成本和高品質競爭優勢,實施規模擴張戰略;較高的企業管理水平和行業整合能力。
相關鏈接:
工程機械:三方面拉動創造較好機遇
工程機械屬于典型的投資驅動型行業,其需求量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影響較大。盡管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動性,但業內人士認為“十一五”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工程機械企業將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主要有國內外市場兩個市場的需求及世界產業轉移、相對的成本優勢等三方面的拉動。
在國內市場,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十一五”期間我國仍有大量的國家重點工程施工等等,都將有力拉動我國工程機械的市場需求。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工程機械總產值在1000億美元左右,幾大主要品種的總產值均在100億美元左右,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存在明顯差距,因此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中有較強的性價比優勢。另外,目前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的增量主要來自于發展中國家,再加上我國在第三世界國家大量的工程承包,更為我國工程機械產品出口創造了條件。
由于市場需求旺盛,再加上低成本的制造優勢,我國正成為全球工程機械產業轉移的重點,國外企業如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等均紛紛在我國建廠和布點。產業轉移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是挑戰更是機遇,因為相對航空航天、精密儀器儀表、數控機床等產品,工程機械產品技術含量要更低。
鐵路運輸設備:投資與需求雙向拉動
長期以來,我國鐵路發展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需求,造成鐵路運力嚴重不足。根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超過1.2萬公里的客運專線和約1.6萬公里的新線,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0萬公里。和這個宏偉“藍圖”相對應的是,到2020年我國鐵路投資總量將超過2萬億元,“十一五”期間投資額預算就達到1.25萬億元,平均每年投資額在2000億元左右,是過去年平均投資額的一倍以上。
鐵路投資加快為鐵路運輸設備制造業帶來跨越式的發展機遇,將加快相關鐵路設備的需求,如車輛、車頭、車軸、輪對、電氣設備、通信信號裝備、牽引供電裝備、自動售檢票裝備、行車安全保障裝備、運營管理和服務信息化裝備的更新和換代等,同時將推動相關零配件產業快速發展。
船舶制造業:受益于產業轉移和市場激增
雖然我國造船業仍存在生產效率低下、技術含量較低和配套設備落后等方面的差距,但我國造船業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正在不斷提升。由于造船量增長、高技術含量船舶的逐步交貨和生產效率提升等多方面原因,預計未來幾年我國船舶制造業經濟效益仍將高速增長。
我國船舶制造業面臨廣闊的發展前景,主要原因有:世界造船業正從歐、美、日、韓等傳統強國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從勞動力高成本國家逐步向低成本國家轉移,我國正逐步成為世界造船業轉移的中心地區;我國不僅擁有低成本的人力資源優勢,還擁有完整的造船產業鏈與技術、資金和工業基礎比較雄厚等綜合優勢;世界經濟復蘇,特別是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外貿貨物進出口量的激增,直接拉動了船舶市場需求,僅“國油國運、國輪國造”就為我國造船業帶來了較大的市場需求;國家對造船業的發展高度重視,制定了“成為世界第一大造船國”的發展戰略,并正在上海、廣州和環渤海地區建設大型的造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