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能源管理機構的即將誕生吸引了大眾的眼光,如同3年前國家發改委下屬的能源局的設立。
4月28日,發改委發言人曹玉書向媒體證實:管理中國能源問題的新機構“已經批下來了”。據了解,這個新機構將在發改委原有的能源局的基礎上,升格為副部級機構,但仍屬于發改委。規模也將從原有的30人擴充到60人。
“至于名稱是能源辦還是能源局,并不重要。”曹玉書說。傳聞這個副部級的能源監管單位暫定為國家能源辦公室。這個新機構的主任將由發改委主任馬凱兼任,而副主任可能會有好幾個,現在的能源局局長徐錠明和中石化前總經理馬富才都是副主任的候選人。據接近發改委的人士透露,最終的“三定”方案尚未確定。
有人士推測,該辦公室成立之后,主要起到協調管理涉及能源的各大部委和能源企業、從全局上制定能源發展戰略和規劃、確定能源產業政策、實施各項規劃政策等四大作用。與3年前國務院給能源局規定的職責相比,依然定位在宏觀政策的制定以及總量的平衡上。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周鳳起研究員此前說,無論用何種方式加強能源管理工作,都是一種進步,畢竟中國在這方面沒有把能源局當作“永遠的停靠站”。
加強管理是必然
也許徐錠明很冤枉,但是外界對能源局一直有“不作為”的批評。
2003年4月,發改委能源局成立。當時的背景是:自1993年中國對能源性企業進行市場化運作后,中國的能源市場“只見公司不見國家”。經濟的發展加深了中國對能源的依賴,而這種依賴和制約又使得能源產業的發展受到更多的約束。2002年下半年伊拉克局勢和中俄能源合作的波折,更使人們認識到國家需要有一個單獨的能源主管部門。
但是兩年時間過去了,中國的能源處境依然內憂外患。
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的“電荒、煤荒、油荒”一直延續到了現在。煤、電、油同屬能源產業,相互之間具有內在聯系,尤其是煤與電的關系更加直接和密切。中國能源利用率低的問題已經成了經濟發展的瓶頸。
按照《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中國解決能源問題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中國已經在中東、中亞、俄羅斯、東南亞四處出擊尋找能源。但是因為“前期調研的不夠、缺少通盤運籌”,中國錯失了許多機遇,甚至出現兄弟企業為爭奪資源互相爭斗的局面。美國東西方研究中心研究員凡瑞頓·費舍瑞克就指出:“中國政府需要主動游說和公關。”
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如何在落后西方20年的情況下迎頭趕上,是現在最迫切的問題。這并不是建立幾個儲油罐的事情,而是要建立成熟的法律體系、完善的石油儲備戰略、統一的管理和監管體制、完善的石油金融體系以及成熟的市場格局。這都需要更高層次的能源管理部門來實施。
期待實質性突破
今年年初,關于加強能源管理機構流傳著三種說法:成立能源部或由一位國務院副總理牽頭成立能源委員會,第三就是把發改委內部的能源局升格為副部級單位。“選擇最后一種只是因為它最簡單。”業內專家指出,這沒有任何行政要求也不需要協調各部門關系。
能源局的內部員工說,光處理全國的能源審批項目就已經讓他們無暇顧及其他。
從30個人到60個人,情況是否真的會有所變化?60個人相對于美國能源部1400名員工還是少數。接近核心層的一位專家認為,能源辦真要實現多部門決策和信息支持兩重功能,非60個人所能。
馬凱的走馬上任應該說在眾人的意料之中。但如何在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礎上,協調各部門的利益將依然是新能源主管部門的心病。因開縣井噴事件而引咎辭職的中石化前總經理馬富才極有可能出任新能源局的副主任。此公在石油界被稱為“功臣”,在其中打拼數十年,對這個行業的了解、人脈以及影響可想而知。
1993年原能源部在機構改革中撤銷,此后中國從開放煤價開始,在幾個主要的能源行業相繼實行了市場化的改革。1998年三大石油公司的管理職能被剝離,能源市場的競爭主體形成。公司的身影在這些行業中清晰甚至突出。另一方面則是自1993年始中國的能源主管單位一直缺位。中國的能源領域由此長期處在“只見企業、不見國家”的狀態中。
“如何讓這些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關注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如何減少這些巨型企業對決策的影響,對新能源主管部門都將是個不小的問題。”業內專家指出。電力企業和油企在國有企業總利潤中所占的比例應該在1/3左右,光三大石油公司的貢獻率就超過了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