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05-03-10 10:09 《中華工控網》原創
沖破標普軌跡,一切源于速度
俞忠鈺稱,“自2000年國務院18號文頒布以來,中國半導體產業即進入一個高速成長期。5年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產業規模擴大了三倍,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最快的地區。”
據中國半導體協會統計,2004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達到211億塊,銷售額達到545.3億元,比上年大幅增長55.2%,在全球集成電路業中所占的市場份額也由2000年的1.2%提高到3.7%。 據標準普爾的觀察,全球芯片業務已經發展為4年或5年一個周期,歷經一年的蕭條期后將是一年的穩定期,隨后則是兩年或三年的增長期。
俞忠鈺說,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一直遵循上述固定周期,2000年是全球半導體發展的歷史高峰,全年銷售額達2044億美元。隨后急劇滑落,2001年芯片銷售下降32%,之后在2002年進入穩定期,當年銷售增長了1.3%,當前的繁榮期始于2003年中期。去年,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額達213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俞忠鈺認為,200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又將進入一個低成長年,但中國信息產業仍將持續快速穩定發展,全球電子信息制造業也將繼續向中國轉移,3G、數字電視等新興市場相繼啟動,在這一系列利好因素作用下,中國集成電路市場仍將保持30%以上的高速發展。
此前,中芯國際首席執行官張汝京預測,200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只有1%-2%增長,盡管他同樣認為,中國半導體市場不會受到“全球氣候”的影響,但他將增幅預期鎖定在8%-10%。張汝京還稱,中國半導體市場2010年前仍會保持高速增長,故而中芯集團更看重本地市場,在2004年底,中芯10%的產品是在中國國內銷售,這一數據料2005年底將會提升至15%。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認為,中芯國際的業務主要還是替國際芯片企業代工,受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周期的影響較大,所以在預計中國半導體市場增長時相對趨于保守。
賽迪顧問半導體市場咨詢總監韓毅榮稱,中國半導體市場在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增長率都超過40%,且從目前看來,增長勢頭沒有絲毫減弱的跡象,即便是考慮全球半導體增長周期,中國半導體市場增長也應該在30%以上。
在此次年會上,業界取得的一個共識是,中國芯片產業正在逐步升級,這也導致需求結構向高端轉變,由此帶動整體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張汝京稱,中國芯片技術不斷提升,兩年前主要設計0.35微米(6英寸)工藝產品,2004年0.18微米(8英寸)工藝逐漸增加,現在已經能夠見到0.13微米(12英寸)工藝設計。因此,2005年下半年中芯將繼續增加0.18微米以下訂單,料50%訂單都將來自較高技術的0.18微米工藝。
三大驅動力,速度取決于驅動力
2004年,在中國總計2908億元的半導體市場中,計算機類、消費類、通信類、工業控制類和汽車電子類半導體占據了絕大部分份額,分別是38.6%、28.4%、20.5%、6.1%和1.3%。“從2005年到2009年,中國消費電子和汽車電子的半導體市場將位居各應用領域之首,它們的年復合增長率均為31.5%,而網絡通信類應用也一直在穩定增長,中國半導體的發展將出現‘三輪驅動’局面。”
賽迪顧問統計數據顯示,在消費電子領域,傳統消費類產品的比重已經從2003年的60.4%,下降到2004年的58.3%,與此同時,數字消費產品的比重由40.1%上升到41.7%。2004年,一些數字消費類產品的產量增長率非常高,其中,數碼相機為269.1%,機頂盒為72.2%。此外,通信類半導體市場和計算機半導體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4.3%和23.4%。
“汽車電子是今年的重頭戲。”脫胎于摩托羅拉的飛思卡爾半導體北京分公司銷售總監殷鋼稱,一些國內汽車電子制造企業將加大本地化采購,飛思卡爾正在與中國汽車電子供應商合作。
當然,除了消費電子、汽車電子跟網絡通信類半導體三大主要應用外,不乏新興市場。
富士通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五十嵐曉認為,中國音視頻產品市場備受關注,該類半導體產品將成為該公司今年在中國市場的推廣重點。
飛利浦大中華區業務副總裁王峻堅則表示,飛利浦非常看好數字電視機頂盒市場的發展,公司今年將推出多種有線及IP機頂盒解決方案。
意法半導體中國業務開發經理白勝天認為,2005年,更多高端數碼消費類電子產品將在家庭中得到應用。為此,他們將提供機頂盒、數字電視、DVD、數碼相機等產品解決方案,并抓住數字視頻錄像機、LCD和等離子顯示器、IP機頂盒等新興市場機會。
而對于家庭數字音視頻設備市場,德州儀器大中國區總經理郭江龍解釋說,全球數字消費市場目前正面臨兩大革命,一是英特爾力推的數字家庭,二是類似于移動便攜式DVD之類融合視頻和音響的便攜式產品潮流,順應這一趨勢,能夠支持多格式音視頻和影像內容的平臺將成為今后的發展方向。
實際上,中國半導體增長跟全球半導體的發展息息相關,同樣體現在這三大驅動力上。
據日本電子情報技術產業協會(相當于我國半導體協會)的代表福島敏高介紹,從全球市場看:2005年到2007年,汽車電子半導體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高居首位,達到10.6%;數字消費半導體以9.9%的增長速度緊隨其后;位列第三的,是包括PHS和手機在內的通信類半導體市場,增長率為9.8%;接下來是計算機通信半導體市場,為8.3%。
韓國的擔憂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中國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的突出表現,贏得的不僅只有掌聲。
據韓國媒體2月27日報道,韓國信息通信部下屬韓國信息通信國際合作中心(ICA)日前稱,韓國對半導體和移動電話過分依賴可能會導致韓國IT出口走向崩潰。同時,ICA特別提及了中國,認為中國是韓國出口的主要競爭對手。
ICA是在一份比較韓國、日本和中國的高科技出口結構的報告中發出了上述警告。
ICA一位官員說:“中國擁有很強勁且眾多的IT出口業務,其中包括電腦及其外圍設備、無線電信設備、半導體和零配件。日本也擁有廣泛的高科技出口陣容。而韓國強勁的IT出口已經對半導體和移動電話形成了過分的依賴。當這兩大支柱市場低迷時,這一不穩定的出口結構就會走向崩潰。”
該報告顯示,韓國的IT出口額在2000年合計為386億美元,在其后的三年中幾乎翻了一番,對韓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特別是去年,韓國IT產品出口額超過了原先700億美元的目標數字,達到744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29%。這是五年來年增長最高的一次。
“然而,去年韓國IT產品出口額中的三分之二是由移動電話和半導體產品的出口實現的,這兩個產品出口額分別為224億美元和268億美元。為保持在全球IT市場的競爭力,韓國應當想辦法對付中國的低價格產品和日本的科技優勢。”上述官員稱。
德州儀器大中國區總經理郭江龍認為,中國半導體的飛速發展對韓國的確有影響。一是中國芯片代工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正在快速增長,二是國際半導體產業大規模向中國轉移。而韓國半導體出口主要集中在閃存等消費類芯片,不像歐美那樣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因而的確有擔心被中國迎頭趕上的危機意識。 俞忠鈺則介紹說,2000年以來,中國半導體新增投資80%以上都來自境外;國外技術向國內轉移是目前國內企業獲取先進技術的主要途徑;另外,海外歸國人員與本土人才結合已經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力量。“因而對于韓國方面的這一觀點,我認為,這不過是對中韓之間產業競爭態勢的一種極端描述,并不代表國家的意志。”
郭江龍也認為,“隨著中國半導體市場日益跟全球接軌,這種國與國之間出現產業競爭的情況會非常普遍,因而不必過分渲染,說到底,任何競爭都要靠實力,大家各自努力向前的態度更為可取。”
賽迪顧問副總裁王鵬對此做了進一步闡述,他認為,“全球集成電路產業整合的趨勢近年來日益凸現。企業之間的并購、重組、聯合、聯盟頻繁發生,中國也不例外。自今年起,中國半導體產業也進入整合期,肯定會不斷出現企業并購、重組事件。中國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誕生出三星、LG級別的國際芯片巨頭,到那時,類似的觀點可能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