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03-11-10 20:25 《中華工控網》原創
根據這個推理,“企業信息化”里所指的兩個狀態是什么呢?它所帶有的感情成份同我們“趕超”歐美的心態有沒有關系呢?下面從3個方面對企業信息化進行剖析。
從“信息不足”轉變為“信息豐富”
應該說這個理解最符合“信息化”字面上的含義,也符合目前所倡導的向“知識型企業”轉變的概念。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企業領導者在作出各種決定的時候,雖然不能說他們不需要各種信息的支持,但長官意志也是一個不小的因素,而且,即使領導者想科學決策,可用信息也是少之又少,如果下級再有浮夸虛報的不良習慣,這種決策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知道,數據不等于信息,只有對粗數據進行加工并結合實際業務需要才能判定其處理結果的可用性。信息加工過程一般都要經過數據采集、加工,最后歸納總結這些階段。對于一個典型的企業,對信息的需求主要有市場及產品信息、財務信息、客戶需求信息,以及國家政策和股市等這些宏觀經濟信息。宏觀經濟環境的信息大都來源于企業之外,比如國家統計部門、第3方研究機構等,只有非常大型的企業才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研究機構。因此,企業信息化里的“信息”主要還是集中于企業從事生產、服務活動的微觀信息需求。
每個企業的數據處理能力都不盡相同,人工、電腦處理的程度有大有小。目前,電腦對歷史數據的總結方面是人力所無法比擬的,而對未來進行預測方面,人工智能的功用還相當有限,還無法脫離人腦智力的最終判斷。“信息不足”就是指企業在作出各種決策時無法及時地獲得各種業務資料。這里必須強調的一點是信息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如果信息加工的時間太長,企業生產經營的效率就會由于這種拖延而受到影響。因此,信息的“不足狀態”表現在“不及時”和“不豐富”兩個方面。
因此,對“企業信息化”的基本理解就是要改變企業在信息需求上這種不及時、不豐富的現狀,并向我們所希望的理想狀態改變。比如,月底、年終各種銷售、財務報表要多長時間可以獲得?其全面性、準確性如何?業務員的銷售數據更新周期多長,是一天還是一周?某個客戶的購買歷史報告多長時間可以獲得?購買過程中有否記錄各種聯系細節等等這些同日常經營決策密切相關的信息供應情況,都是信息化的可衡量指標。
顯然,由于人類對信息的豐富性和及時性的需求是動態的,其要求也隨著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不斷提升。目前,由于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已經達到了“即時即量滿足”的水平,即不多不少、不快不慢的“正好”狀態。之所以要不多不少是由于每個人的需要都不一樣,而且時間有限,員工只需要吸收對他有用的信息即可,不必浪費時間閱讀不相關的信息,用目前的詞就是對信息具有“個性化”需求。因此,企業對理想信息供應的追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本身帶有階段性特點。每個企業都必須根據信息供需現狀,綜合考慮其他多種因素設計出到達另一種狀態的路線圖,從而實現“信息化”的目標。
從人工操作轉變為自動化流程運作
企業信息化的第2層意義在于企業流程的自動化。除了要向企業員工提供及時、豐富的經營決策信息之外,企業信息化還有幫助企業降低人事費用,減少人為工作失誤從而提高整體經營效率的目的。這種自動化過程就是將日常工作中重復性的業務流程進行電腦固化,對多個重復性活動進行整合以消除不必要的信息媒介斷點。
與業務流程自動化相近的提法還有辦公自動化、生產作業自動化等,關注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以及工業控制技術來實現對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實現。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流程的自動化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個性化和靈活性為代價的。對某個固化的流程進行改變必然會引發相當的費用,從而提高了流程改進的難度。另一方面,自動化同標準化也越來越具有關聯性,因為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套裝軟件,導致企業之間的差異減少,各種自動化應用軟件變成了大同小異的“漢堡包”。
同樣,要考察企業信息化在流程自動化方面的努力,我們必須清楚自動化前后的2種狀態。比如,目前的自動化程度如何?每個流程由多少個活動組成?有多少人參與,他們的合作情況如何?容易出錯的活動是什么?最低效率的流程或活動是什么?只有對流程現狀作一個比較詳細的分析,才可以找出目前流程不足的關鍵所在,為進一步的流程優化和固化打下基礎。同時,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自動化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一個手段而已。在流程自動化方面到底要達到何種理想狀態,以及達到這個狀態所需要的投入也都必須綜合考慮。
目前,在技術上已經可以實現“流程管理”的水平,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即企業可以在最高層次上自行配置流程活動,并對各個流程和活動進行單元管理,這種技術實現即滿足了流程自動化的要求,又實現了必要的靈活性,從而為流程自動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企業管理從“低水平”向“高水平”轉變
企業信息化最后一個解讀應該是有關企業管理理念的范疇,即企業管理的現代化。當然,這里現代化具有借鑒其他先進國家企業管理經驗的含義。
我們知道,很多信息技術改造工程都涉及到企業管理的某種變革,而不僅僅是IT本身。任何一個軟件應用系統,如ERP或者CRM都含有一定的管理哲學。因此,企業信息化除了含有技術層面上的狀態改變之外也應該包含管理思想方面的改變,這種信息化的努力就是在經營方式、經營理念上從較為原始的、不盡合理的狀態向科學的、制度化方向轉化。這種轉化在很多時候涉及到人文因素,因而是一個很慢的過程,正因為如此,這種轉化的需要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比如,在一個欠缺基本的對人尊重的企業環境里,要叫他們樹立對客戶的尊重和理解的態度自然有很大的難度,即使在技術上實施了某個CRM應用系統,客戶對企業的滿意度能否提升也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
因此,企業信息化的努力不應該只考慮上面2個技術層面的理解,更應該是一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過程。當然,現代化這個提法目前也沒有以前來得流行,因為現代化總有一個追趕別人的意味,在目前我國可以載人上天的形勢下,很難說我們國家不是現代的。這同時也說明人們的期望狀態也是不斷改變的。
以上對“企業信息化”進行了3個層次的解讀,希望有助于大家對這個詞匯的深度理解。企業只要抓住了這3個層次的轉變需要,才可能全面客觀、準確地把握信息化的時代脈搏,制定出帶有前瞻性的信息化戰略,為企業的發展壯大奠定堅實基礎。(IT時代周刊)